芯片供应短缺 实现车规级芯片自主可控迫在眉睫
疫情期间,由于多种因素,芯片供应出现短缺,许多行业受到显著影响,汽车产业尤其被“缺芯”难题所困扰。
今年两会,多位来自汽车领域的代表委员强烈呼吁,完善车规级芯片产业布局,加快破解“汽车缺芯”的燃眉之急。
疫情之下,全球范围内芯片代工厂生产节奏被打破,缺芯问题随之而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全球有多达169个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芯片短缺影响。“汽车行业便是其中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2021年全球汽车因芯片原因减产约1000万辆,其中中国约减产200万辆。
车规级芯片普遍对制程要求不高,主流在55nm左右,但十分看重可靠性、安全性和长效性,产品生命周期要求在15年以上,呈现出产业化周期漫长,迭代慢,供应体系门槛高等特点。
车规级芯片的制造不同于消费电子芯片对尖端技术与设备过分依赖,但中国在该产业布局近乎空白。国内企业车规级芯片产品涉及较少,且市场占有率较低,缺乏对车规级芯片的设计与制造工艺研发。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原因在于车规级芯片研发周期长,设计门槛高,资金投入大。单片价格仅1至3美元左右,价格低,利润低,且市场规模十分有限。代工厂更愿意把产能优先安排给利润高的消费电子类芯片。因此造成的后果是,几个国外行业巨头长期垄断该市场,中国芯片企业难以切入。而在疫情影响下,智能移动终端、网联设备等消费电子设备需求暴涨,抢占了部分汽车芯片产能份额。
当前,芯片产业短期内无法一蹴而就,汽车缺芯问题单纯利用市场手段难以有效调节。加快实现车规级芯片自主可控迫在眉睫。这将直接决定我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和地位。
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从短、中、长期给出应对之策,短期内对扩产、投产的车规级芯片制造企业,建立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使企业能够迅速投产以解汽车行业燃眉之急;中期内进行车规级芯片产业链部署,完善产业布局,实现自主可控;长远来看,构建产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彻底解决车规级芯片受制于人的难题。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蓝图资讯网邮箱:lantujob@163.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本文由蓝图企业资讯网发布,不代表蓝图企业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lanturen.cn/index.php/article/jiayongdianqi/3437.html
